耿鉴庭的故事——医者仁心,为患治病,不分昼夜

 耿鉴庭(1915~1999年),著名中医学家、医史学家、文献学家,他在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,他的博学多才得到了众口一词的好评 。 耿鉴庭幼承家学,14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,后专习医学,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,从而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 。 18岁开始独立应诊 。 1935年入镇江江苏医政学院(今南京医科大学)就读,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医生,时年20岁 。 毕业后返回家乡 。 对中医、西医均能认真对待,悉心研究,以治病救人为目的,尽力消除门户之见 。 1955年,奉卫生部调令,赴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建院工作,时年40岁,是当时从全国征召的有突出建树的中医人才中最年轻的 。 40余年来,他在中医研究院(今中国中医科学院)这个国家级中医最高平台上为中医临床、科研、教学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。
 
 耿鉴庭的一生,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典型知识分子的一生,自幼温柔敦厚的家教,塑造出他处世正直、与人为善、宠辱不惊、自奉菲薄、豁达大度的美德 。 凡与他接触过的人,无不留有深刻的印象 。 耿鉴庭于医界以通达博雅著称,各家学说无不通晓,但从不以一宗一派自诩而囿于成见 。 他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,乃博学多才的一代儒医 。 其学养之隆厚,医道之荣秀,深植于传统文化之沃壤中!
 
· 六世医寓耿家巷
 耿家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一条小巷 。 扬州街巷以姓氏冠名的不在少数,但以医家姓氏冠名的仅此一例 。 至今,耿家巷依然保留着两百年来的古巷风貌,曲折而幽静 。 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,这里每天上午总是车来人往,扶老携幼,门庭若市 。 更有从四乡八镇用门板担架抬来、或骑驴而来的患者,在耿家巷32号门内外候诊,有时担架要从门口一直排到巷尾 。 这里便是耿鉴庭1955年奉调进京以前的诊所,也是耿氏六世医药传承行道的医寓 。
 
耿鉴庭的六世祖叫耿树初,20岁左右时,精于园艺技术,同时还兼乡里的农村医生 。 1766年,黄河决口,世代生息居住的山东耿家山口被洪水淹没,耿氏一家被迫举家沿运河逃难,最后落脚在当时的东南经济文化都会、长江北岸的扬州,从此揭开了扬州耿氏医药学六世传承的序幕 。 至耿鉴庭父耿耀庭,耿氏喉科已名噪大江南北,犹以医德望重乡梓,所居里巷,名为“耿家巷” 。
 
耿鉴庭生于1915年,时父耿耀庭已46岁,中年得子,欣喜自不必说 。 此时,耿耀庭不但医道处于鼎盛时期,得到社会的交口赞誉,且文史素养更臻佳境,道德文章受到社会尊敬 。 耿鉴庭自小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,在家长与先辈名流的呵护和熏陶下成长的 。
 
耿家巷医寓的几代掌门传人与扬州医界、药界保持着极为融洽的关系和业务往来,他们相互尊重,时有切磋 。 遇有疑难杂症,主动向患者家属建议,去某某先生处诊视,这是常有的事 。 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,西医挂牌应诊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医院已经在扬州出现,知名的西医界人士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望,一些大牌西医都有着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的背景,他们的年龄均小于耿耀庭而长于耿鉴庭 。 耿鉴庭与他们保持着一种师友之间的情谊 。 对耿鉴庭来说,这也是一个深化西医知识和诊疗技术的良好机会 。
 
耿氏医寓挂的牌是“内外喉科”,相当于现代所说的“全科大夫” 。 耿氏应诊习惯,上午门诊,下午出诊,遇有急诊要出夜诊和早诊 。 上午门诊就诊人数最多的是夏季,轻重病号可达百人之多,汤剂处方有三四十张;下午出诊最多二三十家 。 耿家人往往是在晚餐饭桌上听到自鸣钟敲9下,9点以前用餐的时候极少 。 1951年以前,耿鉴庭的父亲,年逾八十的耿耀庭尚健在,扬州人均称他们为老先生、小先生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