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 陈雄:太极拳桩功( 三 )


通过这个小试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, “重”和“浮”是静止呆滞的现象 , 在太极拳属于失根之象 , 故不取为法 。 “轻”和“沉”都是不停运动的势态 , ”轻”乃从天轻灵的法则 , “沉”乃从地沉实的法则 。 “沉”是描述太极拳旋转运动中升降开合的特点 。 前辈叶大密曾说:“练太极拳必须分清轻、重、浮、沉四字 , 须知轻与沉相承 , 浮与重相对 。 ”因此 , 思考“沉”不能离开”轻” , 轻与沉互相作用 , 只沉不轻 , 是蹲不是沉 , 是局部的动作不是整体的动作 。 只轻而无沉是冲是顶撑不是轻 , 也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动作 。 动作时用意、用神领起也很重要 , 悬起全身 , 以精神控制身躯开张 , 饱满中空身体 , 达到既沉又轻的效果 。 若不能领会意气时骨肉自然会沉 , 而再加强去沉 , 会用肌肉发生将体重压向两足而不自觉 , 这就变成了用力而不是用意了 。
以上道理有助于练好桩功 。 当然学会拳法亦为重要 , 比如站桩时肩部的放松 , 能使上肢、胸、背、肋部较好地放松下来 , 从而达到上肢轻松灵活、下肢沉实稳固;只有求得肩井穴与涌泉穴上下贯通 , 才能较好地实行力发于脚跟、中传于腰、上传于手 。 桩功练好了 , 就会有助于在拳架、推手、散手中每个动作产生身体松沉而实脚撑蹬感强的效果 。 太极拳的化、引、拿、发等劲道都是劲自涌泉穴入 , 借助地面反坐力而出 , 若无桩功基础的松沉撑蹬 , 劲道将显得空白弱小 。
站桩时注意感受胯要向里缩、向下落和膝盖微向里合的要领 。 胯向里缩就是要臀部下敛上翻 , 膝盖微向里合 , 大腿上里下外地微微一拧 , 这样胯就缩了 。 胯下落就是臀向下坐 , 尾骨微向下向前翻 。 膝盖向里合到什么位置呢?合到膝盖对准大脚趾和二脚趾 。 人的脚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脚趾和二脚趾 , 而且这个方向的长度也是最长的 , 所以向这个方向用力是最稳的 。 站桩时要放松大腿、小腿阴面的肌肉和下腰部、臀部的肌肉 。 肌肉松不了 , 又如何能松筋骨?筋骨松不了 , 又如何能松沉入地呢?站桩时身势要从上到下松沉至涌泉穴贴地 。
站桩中要正确对待气感 , 做到心静、体松、专一的站桩 。 气感来而无意求 , 亦不要有思想包袱 , 意念守窍着意过浓或有思想包袱则会气滞 , 不利于养生和技击 。 得气是什么感觉?最常见的反应什么?是身体有酸痛感、凉冷感、麻胀感、温热感、振颤感、舒畅感、鼓荡感等 。 这些都是练功后自然的生理反应 , 或是病灶部位引起的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 。
在习练桩功时 , 还要处理好技击与养生保健的相互关系 。 依据习练经验得知 , 桩功运动量控制在七八成为宜 , 练到十足时可能伤及下肢某些关节和肌腱 。 每次站桩时单脚连续练习时间控制在3—8分钟 , 以腿部感到酸胀烧热为宜 , 以左右脚轮换站桩为好 。 练功时还要注意膝关节的保健 , 站桩或盘拳架前按摩一下膝盖(主要是阴陵泉、阳陵泉、委中三个穴位) , 并做一些热身准备运动 。 不要在夏天穿短裤练拳 , 因为出汗后膝关节较易受风凉伤 。
我对桩功感到最大兴趣的还是对练项目 。 一个人站稳守桩而放腰松胯接劲 , 另一个人寻机找势破桩而送劲;一个人在桩上调整维护好自己的重心 , 另一个人想方设法破坏他的重心 。 这是一种训练难度较高的黏连沾随式对练桩功 。
本人师承传下的对练规则其中有一种是拔根(指脚跟) , 一种是拔桩 。 前脚移位是动桩 , 后脚移位是动根 。 守桩者被动 , 破桩者主动 , 所以对守桩者要求较高 , 不但要学会落地生根 , 学会从涌泉穴吸地气 , 还要学会胯上的翻滚 , 学会腰脊柔软而富有弹力 , 身上练就肉降骨升(在胸肩较为明显) 。 破桩者起初使用拙劲蛮力推按 , 待守桩者承受能力增强后改用巧劲推按 。 双方在进攻防守中把内功修炼与技巧动作融合一起 , 练就推按胸腹不动桩、扒采肩背不动根、推按腋肋不失重的桩功 。 桩功对练在形式上有你我正面相对(我处于较大的底面积状态)的练习 , 也有你正面我侧面(我处于很小的底面积状态)的练法;有讲好你推按我胸膛或腹部的练法 , 也有在上部中部任意推按的练法 。 以上练法称为“活桩” , 不但要求两脚站得稳固 , 还要求松胯松胸转变虚实 , 若一时呆滞化不了对方来劲 , 那么局部死守稳也没有用 。 桩功对练时双方还应肩根管背、胯根管腿、腰根管全身 。 守桩者要上下松活 , 否则再沉稳的桩也要被对方拔根破桩 。 破桩的功夫、技巧简单地说就是上下相随 , 拔对方的脚根 , 断对方的顶劲 。 守桩的功夫、技巧简单地说就是身法中正 , 含胸拔背 , 松肩坠肘 , 松胯圆档 , 先把对方的来力接入脚根 , 然后顺势用胸、腹、腰胯化开 。

推荐阅读